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 次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大厅里,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有节奏地回荡,十几个戴着面罩、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孩子正在剑道上移动,他们的脚步轻盈而敏捷,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训练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享受击剑的纯粹快乐,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画面。”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体育活动全面恢复,北京市击剑运动正迎来一波回归潮,据北京市击剑协会统计,近三个月来,全市击剑俱乐部学员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5%,新增注册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2000人。
“不仅仅是老学员回归,还有很多新面孔加入。”王钰介绍说,“很多家长和孩子在经历了特殊时期后,更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击剑作为一项兼具智力与体力、注重个人防护的运动,自然受到更多关注。”
在海淀区一家击剑培训中心,10岁的张晓宇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弓步刺击,这是他时隔一年多后重返剑道。“线上课程虽然也有,但完全比不上实地训练的感觉。”张晓宇气喘吁吁却兴奋地说,“我喜欢击剑服的味道,喜欢剑碰撞的声音,更喜欢和真人对抗的感觉。”
为确保孩子们安全、快乐地回归剑道,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王钰作为协会副秘书长,亲自参与了这些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指导手册,包括场地消毒规范、器材清洁流程、训练间距要求等。”王钰拿起一本图文并茂的手册向记者展示,“我们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不鼓励急于参加高强度比赛,而是让孩子们先重新适应击剑运动。”
协会还组织了多场“重返剑道”主题活动,通过趣味比赛、技能挑战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找回对击剑的热情,在这些活动中,成绩不是首要目标,参与和享受过程才是核心。
“我们最近举办了一场‘最酷击剑姿势’比赛,孩子们创意十足,有的摆出超级英雄的姿势,有的模仿电影角色。”王钰笑着说,“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重新爱上击剑。”
在王钰看来,后疫情时代为重新思考击剑运动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契机。
“击剑不只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王钰说,“它教会孩子们尊重对手、遵守规则、面对成败,这些价值在孩子们经历了特殊时期后显得更为重要。”
协会近期调整了青少年击剑培训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更多游戏化、合作式的训练内容,减少单纯强调竞争和成绩的元素,教练培训也加强了心理辅导方面的内容,帮助教练更好地支持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朝阳区击剑教练刘斌表示:“现在我们更注重孩子们的整体体验,一节课下来,如果孩子们脸上带着笑容,愿意下次再来,这就比任何技术进步都重要。”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家庭对击剑运动的参与度提高,王钰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只是将击剑视为孩子的课外活动,而是亲自参与到这一运动中。
“我们推出了亲子击剑课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基础动作,互相切磋。”王钰说,“这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更理解击剑运动的真正价值。”
在西城区一家击剑馆,李玉梅正和9岁的儿子一起参加亲子击剑课。“开始只是想陪孩子来,现在我自己也爱上了击剑。”李玉梅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而且我和儿子有了共同的爱好,交流更多了。”
面对击剑运动回归的热潮,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我们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击剑进入更多学校的体育课程。”王钰透露,“我们计划建立分级认证体系,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和目标。”
协会还致力于打造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击剑社区,鼓励更多女孩、不同经济背景的孩子参与这项传统上被视为“精英”的运动。
“我们正在筹集资金为社区中心和偏远学校的孩子们提供击剑体验课程和器材。”王钰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体验击剑的快乐。”
在采访结束时,王钰回到训练场边,看着场上一个个专注的身影。
“这些孩子中也许不会出现未来的奥运冠军,但这不重要。”王钰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击剑找到了快乐,学会了坚持和尊重,建立了自信,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
随着夕阳西下,训练场的灯光亮起,剑道上的身影继续舞动,金属碰撞声、脚步声和偶尔迸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这是孩子们重回剑道的快乐之声,也是体育精神生生不息的证明。
搜索